以青春步履丈量雨花台历史,于群雕与文创间感悟信仰力量,探寻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青春路径。
开篇:奔赴红色地标,开启青春实践
2025年7月2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群雕庄严肃穆。安徽师范大学必赢76net线路官网赴江苏南京“薪火传新炬,红创涌春声”调研实践团队一行,怀揣崇敬与探索之心,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红色地标,开启一场与革命历史对话、挖掘红色文创资源的实践之旅。
瞻仰:触摸历史温度,感悟信仰力量
踏入雨花台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庄严肃穆的烈士群雕。17 位革命志士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或怒目而视,展现出对敌人的无比愤慨;或目光坚毅,透露出为理想信念甘愿赴死的决绝。这座群雕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革命年代先烈们英勇无畏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阳光倾洒,为群雕勾勒出金色的轮廓,也仿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照亮。

移步至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泛黄史料与珍贵遗物,如同历史的书页。追忆烽火岁月,一封封饱含深情与坚定信念的狱中书信、一件件见证了残酷斗争的破旧衣物,无不诉说着先烈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情怀。其中,姚爱兰那句 “我是共青团员,可惜我还没有成为共产党员,但是我要像共产党员那样去生,去死!” 的狱中誓言,更是如洪钟般在展厅内回响,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先烈们纯粹而炽热的信仰。
更令人触动的是,纪念馆内活跃着一群特殊的 “历史信使”——“红领巾讲解员”。这些身着红色志愿背心的青少年,虽面庞稚嫩,声音却清脆有力。他们熟练地讲述着一位位先烈的英勇事迹,每一个故事在他们的演绎下都生动鲜活起来。团队成员们被这些小讲解员的热情与专注所感染,纷纷围拢倾听。这种源自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力量,让团队看到了红色精神跨越代际、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也为团队在思考如何用青春话语传播红色文化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探索:解码红色文创,连接历史与当下
在雨花台的红色文创展区,团队将目光聚焦于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上。文创英文标语主题海报以鲜明的视觉设计,将革命标语与现代艺术元素巧妙融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中国青年” 文创包则别出心裁地将先烈对青年的殷切寄语印于其上,简约而不失内涵。这样的设计,不仅让文创包具备了实用价值,更使其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流动载体。

为深入了解红色文创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与发展潜力,团队成员积极与参观的游客、文创从业者以及纪念馆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一位刚结束高考的年轻游客在接受访谈时,难掩对红色文创的喜爱之情:“这些文创产品真的很有创意,它们让严肃的历史变得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青春感。就像这个印有革命标语的手机壳,既时尚又能时刻提醒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文创从业者们则从专业角度出发,分享了他们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经验与见解,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视角;纪念馆工作人员也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如何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结语:传承不止步,青春再出发
此次雨花台之行,是团队“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文创发展”的深度实践。通过沉浸式感受历史、多维度访谈交流,团队不仅感悟到雨花英烈精神的磅礴力量,也明晰了红色文创现存问题与突破方向。调研发现,现有文创虽不乏亮点,但在年轻化表达、场景化应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产品未能精准契合当代消费需求。未来,团队将以调研数据为基石,围绕产品创意升级、营销策略优化展开行动,尝试设计兼具文化底蕴与潮流元素的文创作品,让雨花台的红色记忆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激发更多人对红色文化的共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