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必赢76net线路官网赴皖南村落“做青弋行者,序檐语岁时”调研解码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黄山瞻淇村。团队成员深入街巷,通过走访村民、勘察古建筑等方式,调研古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与文化传承现状。以青年视角,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发展需求对接,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生”的关键。

瞻淇村拥有1300余年历史、保存着102栋明清老建筑,于2018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村支书汪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古建筑,这座古建筑的木雕作为“徽州三雕”之一,是其最亮眼的特色。门楣、窗棂、梁柱上,一幅幅木雕作品如诗如画,其中以“八仙过海”的雕刻最为引人注目。“八仙”或腾云驾雾,或踏浪而行,神情姿态各异,动作栩栩如生,其精湛绝伦的木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展现出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

在介绍完木雕艺术后,汪书向书记将团队引领至另一处文化瑰宝前——“九世同堂”砖雕门楼。“这座门楼在徽州砖雕中极具盛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汪书记言语中满是自豪。砖石虽小,却在工匠毫厘之间的精妙刀法下,于方寸之间彰显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在汪书记的生动讲述中,砖雕上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队员们不仅读懂了砖雕“以小见大”的精湛技艺,更感受到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惊叹于古建艺术之美的同时,现实困境也随之显现。村内明清古民居因年久失修面临坍塌风险,尽管政府持续投入资金修缮,但古村落保护仍受资金短缺制约,亟待建立长效保护机制。“鱼灯热”带来的旅游热潮正成为破局关键。瞻淇村大力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一盏盏造型灵动的鱼灯不仅点亮了古村的夜色,更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让这座沉睡的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在促进古村落盘活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村民对古村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让越来越多百姓自发加入到保护行列。居民们新建或改建房屋时,会主动采用马头墙、小青瓦等徽派建筑元素,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守护。在多方合力下,这座千年古村落正朝着“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向稳步前行,让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得以永续传承。

在实践讨论会上,团队成员表示,瞻淇村通过“政府修缮+产业反哺+村民自觉”的模式,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当红鱼灯在夜色中跃动,不仅照亮了古村的青石板路,更点燃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