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76net线路官网
纪委信箱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生工作 正文
【青春“三下乡”】探池塘水质状况,助水产绿色发展——地旅学院“水到渠成·塘载千象”团队圆满完成芜湖市小微水体水质调研任务
 作者:韦银艳 编辑:韦银艳  预审:付勇  终审:张顺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浏览次数:

为深入了解不同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状况差异,科学采集水质数据,服务地方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71日至76日,安徽师范大学必赢76net线路官网赴芜湖水到渠成·塘载千象小微水体水质调研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及六郎镇强桥村,开展实地水质调研工作。

前期筹备:明确分工部署,筑牢实践基础

71日,团队成员在校内集合,召开工作部署会议。会议围绕调研任务进行详细分工,明确各成员职责,并重点强调实地调研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调研工作安全有序推进。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在图书馆门口合影留念,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拉开序幕。

首站陶辛镇:初探养殖模式,采集基础数据

72日,团队前往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正式开启实地调研。抵达目的地后,成员们迅速投入工作,有序开展采样点选取、水样采集、水质检测及智能手机影像收集等工作,并同步记录相关信息,形成规范表格。

调研期间,团队对当地养殖户进行了采访,了解其养殖模式及水质管理经验。据介绍,养殖户的池塘采用莲虾鱼共生模式,莲与虾均为一年一收生产节奏稳定。由于龙虾对水质要求严苛,需频繁换水,尤其夏季高温时节,换水频率进一步增加。在养殖过程中,仅需投喂龙虾饲料,龙虾的排泄物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减少饲料浪费,提高能量利用率,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养殖体系。

再访陶辛镇:深化观测分析,对比养殖差异

74日,团队再次前往72日采样点,运用无人机对池塘进行全方位观测,并详细记录池塘特征信息。该池塘的共生系统展现出显著的生态优势莲花通过叶片遮阳稳定水温,为虾鱼提供适宜栖息环境;虾类排泄物经微生物分解后成为莲花养分;鱼类则摄食浮游生物和残饵,控制水体生态平衡,同时虾鱼共生形成饵料循环。这种协同作用构建起莲护鱼虾虾养莲鱼鱼稳生态的良性循环,提升了系统资源利用率与稳定性。

当天团队还采访了附近饭店的经营者,其主要以鱼塘养殖为主,养殖周期为一年,通常在冬季播撒鱼苗,次年冬季收获。养殖过程中需定期投放饲料,以保障鱼类正常生长。通过对比分析,团队发现莲虾共生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较高,但对水质的要求也更为严苛。调研结束返程前,团队成员在塘边合影留念。

聚焦六郎镇:调研示范基地,解析提质路径

76日,团队前往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继续使用无人机观测池塘并记录特征信息。此次调研聚焦强桥村粤海村养殖示范基地,对长期从事加州鲈鱼养殖李敏贵进行了标准化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

访谈中,李敏贵详细介绍了基地维持水质的核心措施:一是高温期动态换水机制,夏季高温时段几乎每日实施换水作业,先抽取河流水源引入净化池,经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后再注入养殖池塘;二是周期性清塘管理,每年冬季完成加州鲈鱼捕捞后,对池塘进行彻底抽水晒塘,利用自然晾晒改善底部基质环境。水质的维护对水产养殖具有关键作用,当地政府也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水质环境。

此外,李敏贵表示其在创业初期曾面临因饲料选择问题导致的水产产量不足,质量欠缺等问题而在李敏贵参加安徽粤海组织的技术交流会后,安徽粤海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建立了如今的强桥村粤海村养殖示范基地强桥村粤海村养殖示范基地依托集团创富工程规划,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整合政策、技术与市场资源,有效推动了区域养殖业的提质增效。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养殖户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印证了科学选择生产方式对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性。

圆满收工:调研结硕果,青春献农桑

此次安徽师范大学地旅学院水到渠成·塘载千象团队开展的小微水体水质调研活动,通过实地采样、无人机观测及访谈等形式,系统收集了芜湖市湾沚区不同水产养殖模式下的水质数据及养殖管理经验,为深入研究水产养殖与水质关系、助力地方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